香坊區最古老的街道,當屬1895年形成的安埠大街。這條街道的形成起因,還要從著名的田家燒鍋說起。
有關哈爾濱早期的歷史資料很少,但卻不乏田家燒鍋的記載。相傳大約在1805年左右,山東黃縣的田保輝兄弟六人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帶領下,輾轉來到哈爾濱。按當時清朝的規定,漢人不得任意開荒。于是,田姓便認住在阿賊的一戶旗人為房東,開荒種地,并積年有成,開設了第一家燒鍋。香坊水質好,釀酒有奇香田家兄弟待客又和善遂使田家燒鍋遠近聞名。當時路經哈爾濱的人,不喝一口田家燒鍋酒,算是不過哈爾濱哪!
在田家燒鍋正門口,買酒的人多,自然走出了一條“酒路”。據實地測量,田家燒鍋位于安埠大街中部北側,東西為410米,南北為182米,接近8坰地,高墻深院,并有角樓。1898年6月9日,中東鐵路工程局初登哈爾濱便進駐因土匪騷擾停業的田家燒鍋,致使門前這條街更加熱鬧起來,如此算來,這是哈爾濱的第一條“洋街”呢!
1900年義和團興起,義和團勇士將田家燒鍋奪回并與俄軍展開戰斗。8月2日,駐守在田家燒鍋的義和團勇士終因寡不敵眾,田家燒鍋被俄軍炮火摧毀。1901年,在安埠大街舊址重修聚源燒鍋。按理說1895年形成的這條街應叫“燒鍋街",但為什么取名安埠大街呢?原來,正由于義和團被平定后,此街漸成集貿中心,故取名“安埠”即有“安定”之意。
最初在這條街上,有三聚永、洪發合、永升魁、永聚恒、天增典等雜貨店。由于當時田家燒鍋被鐵路租界圈出,所以以安埠大街、紅旗大街、通天街、油坊街之內為埠區,四周筑墻挖壕,并設四門,安埠大街兩頭分設東門和西門,直到1939年才拆門、填溝、平壕。
最初這條街是泥土路,1948年拓寬改鋪柏油路,今西起紅旗大街,東止通天街,全長5000米,寬15米,成為香坊區一條主要商業街道。